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腰椎管狭窄、膝关节骨质增生、滑膜炎、运动性损伤、骨髓炎、骨结核、股骨头坏死、等骨科疾病。
推荐专家
几种常见的高频电疗法
1.短波疗法:应用波长为100~10米的高频交流电在体内产生磁场院或电场以此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称短波电疗法。由于采用电缆线圈电极,治疗时主要利用高频交变电磁场通过导体组织时产生涡流而引起组织产热,故又称感应透热疗法。短波疗法产生涡电流属传导电流,重点作用于肌肉,肝及肾等电阻小的组织,对脂肪及骨组织作用小,后者可采用电容电极法,通过高速皮肤与电极距离达到作用部位。其主要治疗作用:(1)可使组织的小动脉及微血管扩张,改善血循环;(2)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具有止痛作用;(3)作用于肾上腺区时,有促进肾上腺皮质醣皮质激素分泌功能,提高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分泌作用。用于治疗亚急性及慢性炎症,功能性和器质性血循环障碍,外伤手血肿,内脏平滑骨痉挛等。
2.超短波疗法 应用波长10~1米的超高频交流电作用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常用电容电场治疗,亦称超高频电场疗法,主要生物学效应是热效应及非热效应,它的热效应与短波不完全相同,因在超高频电场作用下,以位移电流点优势,介质损耗产热为主,产热分布比较均匀,但由于脂肪组织血管少,热量不易为血流带走,易产生脂肪过热,在实际治疗时可调整皮肤与电极距离使深部组织温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温度降低。超短波在用低强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不能测出温度升高时,其生物学效应仍非常明显,而同样外源热作用则无类似效应。如:当应用短时间无热量超短波作用人体时,对急性炎症的消退比长时间温热作用时的效果更明显,此外还可引起其他组织器官的反应,统称为非热效应。非热效应在低强度作用时表现明显,高强度作用时这种特殊作用就被热效应所掩盖。
超短波对全身各个系统都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是消炎作用,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超短波对炎症,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有良好的作用。在治疗急性炎症时,小剂量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大剂量有时反可使病情恶化,这与它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病灶的pH向碱性移行,有脱水作用,使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凝集素和补体增加等有关;第二,对肾脏有扩张肾血管,解除肾血管痉挛,使尿量增加,尿蛋白降低;第三,可降低血管张力,使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组织细胞营养改善;第四,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应用小剂量的超短波,作用于颈交感神经节,可使高血压病人血压下降。第五,加强结缔组织再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因此临床上常用于(1)全身各系统、器官的一切炎症,对急性、亚急性效果更好,特别是对化脓性炎症疗效显著;(2)各种创伤,创口及溃疡;9(3)急性、亚急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少尿,无尿疗效显著;(4)血管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病;症状性高血压(Ⅰ、Ⅱ期),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等;(5)疼痛性疾病:神经痛,灼性神经痛,肌痛等。
3.微波疗法 微波疗法是应用波长为1米~1毫米的特高频电磁波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与短波、超短波不同,是一种定向电磁波辐射疗法,根据波长不同可将微波分为分米波(波长100~10cm),厘米波(波长10~1cm),医用微波波长多为12.5cm(频率2,450Hz)。微波的波长介于长波红外线与超短波之间,因此某些物理性质类似光波,如呈波束状传播,具有弥漫性能,遇不同介质可引起反射、折射、绕射、吸收、聚集等;微波辐射人体时,一部分能量被吸收,另一部分能量则为皮肤及各层组织所反射,其中富于水分的组织较多地吸收微波能量,而脂肪及骨组织反射较多。因此微波的热效应应以富于水份的组织及界面多的器官(眼睛,盆腔)产热大。生殖系统如睾丸对微波特别敏感,加之睾丸血循环差,散热慢,当局部温度高于35°C时精子产生受抑制,曲细精管萎缩局灶性坏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加强对眼睛及生殖系统的防护,对血循环和富于水分的组织应避免过量引起病情恶化。微波具有镇痛、消炎、脱敏和改善组织和营养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关节及关节周围非化脓性炎症和损伤,如肌炎、腱鞘炎、肌腱周围炎、滑囊炎、肩周炎及关节和肌肉劳损等微波效果显著。
- 上一篇:骨髓炎的危害有哪些
- 下一篇:慢性骨髓炎治疗的绝招—活血化瘀法